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与意义_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毛概_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9)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道路上,中国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因此,必须坚持以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同时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又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思想理念的升华,也是我们党指导改革开放的思想理念的升华。
正像我们党对领导发展的认识有一个随着发展的实践不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一样,我们党对指导改革的认识也有一个随着改革的实践不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个提法虽不成熟,但对当时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之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些都反映出,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我们党对改革目标和指导思想的认识在不断深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且指出:"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改革目标是科学的、全面的,包括了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质的规定性。它表明,我们要建立的经济体制,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同于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崭新体制。
自我们党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至今已经17年了。其间,我们对改革目标和指导思想的认识又在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特别是2003年,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发展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在充分肯定改革方向,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第一次完整地、正式地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识是实践的反映。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为经济增长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与效率,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这一点,不容置疑。但与此同时,低水平盲目投资反复出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收入差距扩大等,经济生活中的一些不健康、不稳定、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发展阶段的问题,也有发展理念的问题,而不容忽视的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又与改革不完善、市场机制固有缺陷日益凸显有关。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是高效的,但是也有自身的弱点,它难以避免调节过程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难以解决会带来的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难以在一些经济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的公共部门和公益事业领域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这就要求,在继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实现"五个统筹",促进社会公平。在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美国提供了什么